泰國日前宣布,自11月1日起,將允許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被泰方認定的疫情低風險國家和地區、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的訪客免隔離入境。此舉為飽受疫情困擾的泰國經濟帶來復蘇希望,但在泰國國內也引發了擔憂情緒。
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嚴重依賴旅游業的泰國經濟去年萎縮6.1%,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降幅。為提振經濟,恢復旅游業元氣,早在今年6月中旬,泰國總理巴育就提出120天內開放國門計劃,然而因國內疫情持續蔓延且疫苗接種滯后,政府不得不將該計劃延后。
不過近一個月來,泰國新增確診病例從8月的每日兩萬余例降至一萬例以下,新增死亡病例也顯著下降,同時入院與重癥病人減少也大幅緩解了醫療系統的壓力。因此,巴育本月11日晚發表電視講話,將泰國開放國門的時間定在11月1日。他雖承認此舉仍有風險,但強調“數百萬依賴旅游、休閑和娛樂行業謀生的人們已無法承受錯失第二個新年假期的毀滅性打擊”。
在泰國,每年最后兩個月至次年年初通常是外國游客入境旅游旺季。泰國開泰研究中心預計,免隔離入境措施實施后,今年全年來泰旅游的游客人數將從此前預測的15萬人次增至約18萬人次,為泰國帶來不少于135億泰銖(約合26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旅游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入境泰國的游客人數近4000萬人次,但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赴泰游客驟減至670萬人次,直接導致旅游相關行業失業率顯著上升。
從泰國政府公布的實施細節來看,此次開放是有限度、分層次的。免隔離游客須在政府認定的低風險國家和地區連續居住21日以上,并須預訂一晚隔離酒店等待抵達后核酸檢測的結果,若為陰性才可在泰國自由旅行;而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游客則仍須在政府指定的酒店接受為期10天的隔離。
雖然封鎖政策讓泰國民眾承受不小的經濟壓力,但多數人對政府打開國門持謹慎態度。泰國川登喜皇家大學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明確反對11月開放免隔離入境旅游。泰衛生部的另一項民意調查更是顯示高達94%的受訪者對開放國門計劃表示擔憂。
其中,疫苗接種滯后是民眾擔憂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泰國完成兩劑接種的人數僅占總人口42%左右,離政府設定的70%目標仍有不小差距。在衛生部民調中,超七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增加更多防疫措施并加速提升疫苗接種率,才能放心開放國門。
此外,雖然泰國此輪疫情“重災區”曼谷及周邊地區情況逐漸好轉,但南部四府和北部熱門旅游地清邁疫情卻呈現升溫趨勢。對此,泰國政府特別成立疫情指揮中心,采取局部封閉管理并加快疫苗接種的方式加以控制。
泰國不少醫衛專家也公開表示對開放國門可能引發新一輪疫情的擔憂。當地媒體援引朱拉隆功大學醫學院專家的話說,從智利和丹麥的經驗來看,泰國開放后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數可能會激增至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