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由生態環境部指導、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主辦的綠色瀾湄計劃: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圓桌對話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在京召開。來自生態環境部及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湄公河國家氣候與環境部門、聯合國駐華機構、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及企業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會議。
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處長周軍、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副司長San Oo、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陳志華、柬埔寨環境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Heng Chan Thoeum及瀾滄江-湄公河中國秘書處代表耿聰出席會議并致開幕詞。
致辭嘉賓觀點摘編如下:
李永紅
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
副主任
自2017年成立以來,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一直是瀾湄國家開展環境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在瀾湄六國通力合作和區域伙伴大力支持下,積極協調六國編制《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戰略(2018-2022)》,實施“綠色瀾湄計劃”旗艦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
2022年是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成立五周年,也是第一期瀾湄環境合作戰略的收官之年。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將推動制定新一期《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戰略與行動框架》,根據各國實際情況與需求確定未來五年優先合作領域和行動框架,拓展更多務實合作,助力區域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周軍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處長
2021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合作視為重點合作領域之一,推動全球共同實現更強勁、綠色、健康的發展。同年,瀾湄六國外長共同發布《關于加強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聯合聲明》,其中提出共建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知識共享平臺,充分體現各國進一步加強綠色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共同意愿,為提升瀾湄環境合作層次夯實政策基礎。
未來,我們愿同湄公河國家攜手努力,依托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進一步深化友好務實合作,共享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質量改善等領域理念和經驗,不斷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共建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
Dr. San Oo
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
環境保護司副司長
瀾滄江-湄公河各國遭受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為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一直以來,瀾湄國家致力于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展諸多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當前,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瀾滄江-湄公河地區面臨著越來越多共同挑戰。應對這類挑戰的重要方式包括投資建設可持續基礎設施。其中,環境友好型基礎設施可解決社會發展、公共衛生、經濟復蘇等多方面問題;氣候韌性的可持續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支持各國實現《巴黎協定》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陳志華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
中國始終堅定不移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鄭重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重點領域和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同時,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湄公河地區緬甸、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家簽署了合作文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共建低碳示范區,構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
希望未來繼續與湄公河國家合作,加快推進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瀾湄環境合作的銜接與共建共享。通過共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加強政策溝通和經驗分享,對接可持續發展規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征程中取長補短、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
Dr. HENG Chan Thoeun
柬埔寨環境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副秘書長
柬埔寨王國政府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加速向氣候適應型、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柬埔寨支持《巴黎協定》并更新、提交了2020-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提出柬埔寨未來十年的承諾和需求,以實現低碳和韌性社會的愿景。
基于相關經濟部門建模分析,柬埔寨制定并通過了《碳中和長期戰略》,明確各部門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采取的優先行動,包括森林可持續性管理和土地利用優化、電力部門脫碳和能效提高、低碳農業和工業生產、廢物管理等多個方面。
耿聰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國秘書處代表
今年是瀾湄合作啟動六周年。六年來,在瀾湄國家各部門、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瀾湄合作已發展為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次區域合作機制,合作成果豐富,不斷為瀾湄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
此次圓桌會是落實瀾湄合作領導人會議及外長會精神、加快實施“綠色瀾湄計劃”、共建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的具體體現,也是六國在抗擊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聚焦發展的有力舉措。中國將繼續全力推動瀾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